大家好,我是天天在抖音刷热搜的墨墨。
最近在抖音刷到一则小范围杀伤力很强的八卦:
陈慧珊在深圳某少儿机构做英语老师了。
说起陈慧珊,千禧一代可能比较陌生,但她可是港剧黄金时代的女神之一。
《壹号皇庭》、《鉴证实录》等封神之作,让陈慧珊的形象妥妥得被烙上“精英”,“知性”等标签。
话说回来,在香港,明星转行并不是件稀奇的事儿。
01
更早一点的时候,男神专业户江华也因转行成为保险业务员,而冲上热搜。
讲真,除了江华,TVB转行卖保险的艺人真不少。
香港艺人转行保险行业不完全图鉴
每每此时,墨墨最讨厌听到的声音就会再次响起,你们听听:
TVB花旦沦为某机构英语老师!
塑造过无数经典角色的男神一朝沦为保险业务员!
沦为?
你们细品。
言下之意就是做老师也好,保险业务员也罢,倒成了低人一等的职业了?
墨墨觉得这个观念很危险!
职业不分贵贱,自食其力的都值得被尊重。
在这点上,香港地区和日本就做得很好,至少它们做到了不区分对待,演员和其他职业一样,仅仅是份工作。
在香港的菜市场,如果你看到明星穿着睡衣挑菜、买鱼,这没什么稀奇的。
02
道理都懂,不过说到保险从业者,空气又有点凝固了。
过去,身边的人只要一听到你是做保险的,都谈虎色变,敬而远之。(虽然现在也没好到哪儿去)
自从保险代理人制度出现后,保险市场形成了以中介代理为主的营销模式。
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看,代理人制度灵活、高效、渗透力强。
事实上,自从代理人制度的引入和全面推行后,保险,特别是人保发展迅速。
但,凡事都像硬币,具有两面性。
由于代理人的驱动力是“手续费”,在利益的诱惑下,有些事,做着做着,味儿就变了。
资本都是逐利的,在面临个人利益和职业操守抉择之下,有些人天平就不自觉的倾向自己这端了。
这很可悲!
虽然同为从业者,但在揭露乱象时,墨墨也是“大义灭亲”的,有兴趣的可以查看三宗罪!x安、x寿两大巨头被举报的真相...
03
可是,在利益面前,并不是所有的从业者都唯利是图。
说到底,这还是跟从业者的素质有关。
说个冷知识,保险行业发展之初,是个精英荟萃的行业。最早一批的保险代理人都是大学生以及文化水平较高的国营企业工人。
但,这个行业的人力缺口还是太大了!
于是,2015年,保险从业资格考试被取消,吸引了更多从业者。
可结果是:从业人数是大幅度增加了,但从业人员的素质确实也同样大幅下滑。
这点从银保监会披露的投诉量就可见一斑:
仔细想想,对保险的印象跌入冰点,好像真的是从2015年以后开始的。
04
从2015年取消资格考试,到2017年迎来一波逆天的投诉率,2年的时间,问题就暴露了。
其实算挺快的。
但墨墨认为这是件好事。
暴露问题是为了更好的改善。越快暴露,越早改善。
如果问题都藏着掖着,无论是对用户还是行业而言,都绝不是件好事。
所以,我们也看到保险公司在优化个人机制的路上正大踏步前进。
比如,处罚机制严厉起来了:
对代理人的电话销售进行录音,回听、到筛查,一旦发现有违规误导会进行罚款。
再比如,保险行业开始大刀阔斧的着手治理不良代理:
根据最近五大上市险企今年一季度的财报,整体代理人队伍规模较年初缩减了13万人。
甚至,国家层面上也开始推行独立代理人制度:
试图通过把代理人和保险公司相互独立起来,来减少虚假增员。
这些措施背后的逻辑,有个共通之处:和科技一样,保险这个行业也是以人为本的。
因为保险太复杂了,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引导。
就比如说保单上数十种症状和疾病,再比如说合同中大量生涩的法律条文,以及各种花式的金融相关术语。
这些内容要是没有专业从业者在旁讲解,普通客户不可能,甚至也不愿意去了解。
如果不了解,出现的结果只有两个:
1)冒进型:管它呢,随便选,买了再说!
2)保守型:不花认知范围以外的钱,不懂不买!
如果你是冒进型,也许连买的资格都没有,却硬买了保险,出事不赔。
如果你是保守型,也许你有资格买,但你没买,等到出险了想买,连资格也没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我们想极力杜绝的。
这也是为什么墨墨一直绞尽脑汁发科普文的原因。
帮助大家少走弯路,佛系避坑,为大家带来实用且客观的内容,是重要原因不假;
但墨墨也有一点点小小的私心:为保险行业正名。
为什么要为保险行业正名呢?
答案很简单,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从业者的初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说了这么多,最后,许个小小的愿望吧:
下次同学聚会时,当墨墨告诉别人自己做保险时,希望不再看到老同学眼中稍纵即逝的犹豫和嘲讽。
还是那句话
墨墨的唠嗑专用通道
总是大门敞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