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网
牧野网

药明生物业绩确定性极强却连续暴跌 是黄金坑还是无底洞

admin 58 0

虽然,12月15日的事件已经被坐实是一场乌龙(小道消息指出M国可能制裁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当天以药明生物、药明康德为首的CXO们大跌),乌龙归乌龙, 但是这也让市场开始对CXO有了过去没有过的担忧,未来M会不会制裁以药明为首的CXO呢?

即便在之前的文章里,所长指出自己的看法:不可能。没读过的朋友可以通过传送门回去学习:CXO大概率被错杀了!美国已出最新消息,紧急解读来了!

但上述文章也只是表达了所长个人的意见,我们来看看CXO老大哥药明生物自己怎么说:

“药就是药,是以创新为驱动的行业。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CXO在这个全产业链条里面,是有价值的,在创新药成功率非常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这个环节里面去帮助客户降低一些风险、提高一些效率、管控一些研发的费用。

医药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太一样,涉及到国际民生,再往大了一点说是涉及到人类健康。

所有国家的地方的人,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贫穷地区,只要是人,他在这个地球上活着,他就有生存的权利,就有这种需要被治疗的愿望。

因此我不太会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张或者是摩擦的时候,他要卡到医药行业。两三年前,环境比现在更激烈的时候,也没有拿医药行业去做任何的这样一个动作。

这个行业不应该看你是哪个国家的,而应该看我们能不能一起合作做一个真正对人类大健康有意义的事。

就比如说去年的新冠,我们帮助客户14个月可以实现从DNA到BLA,让抗体相对更有效果、更有差异化,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这个行业更大的意义是对于在人类健康的方面,我们是协同作战,一起跟病毒去对抗,而不是更加狭隘的想到你是哪个国家的。因为病毒的传播是不分国籍的。

最近这段时间股票市场比较脆弱,所以大家的这种心态相对来说会有点波动,这个时候就是信心堪比黄金。医药行业永远是一个朝阳的行业,无论它的股价是多少,我们做的这件事都是对全社会都是有意义的,只要把自己做好就行了,只要我们是全球的医药产业里需要的一环。

我们不仅仅通过这种降成本的方式去赚钱,是真的有附加值在里面的,那我们就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是这个行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我觉得就是不太会涉及国别之间的这种竞争,更多的是大家把这个行业做好,就像我说我们既能够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业绩,同时也看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对国家或者是整个全人类都做了一点微薄的贡献。”

不难发现,身处行业中的公司自己,对此是很乐观的,确实,即便是双方关系最紧张的2018年,也都从未出现过任何生物医药方面的制裁,医药,是普世性的,病毒,是全人类共同体一起才能携手战胜的。

很多时候,在你怀疑这那,为不靠谱的消息劳神时,我们只用清楚一些常识就够了,即:医药是不是永续性行业?CXO是不是帮助医药公司们更快更好的做出好药?CXO是不是对行业有作用?

这些答案都是“是”,那就没有问题了。

CXO与创新药同源

诚然,现在市面上到处充斥着CXO的坏消息,随便打开一篇文章都能看到一些KOL在讲:CXO中短期不要看了,肯定要挨锤;CXO就是个外包,凭什么估值给这么高……

一大堆负面观点。

这个时候,尤其考验投资人自己的分辨能力,是随着市场随波逐流?还是相信真知?

所长有一个大学同学(这里交代一下所长的背景,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毕业,医大的临药专业是全国第一),硕士毕业后去了康龙化成(他的方向是药理),坐标北京,一开始,和所有应届毕业生一样,拿着微薄的薪资(税前8、9k的样子,北京这个价就是白菜价)。

工作一年以后,薪资就涨到了1w+并且每个季度有2w+的奖金(具体数字也没有问,大约一年能拿到20w),又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据说升职了,什么岗位、什么待遇,所长也没好问,不过在近期问了点别的问题。

比如:在康龙工作如何?对公司前景如何看待?假设未来有跳槽的可能会选择去哪?

同学说:公司以及公司所处的行业近些年发展的如火如荼,海外订单转移到国内,做都做不完,前景肯定是很好的,没有跳槽的打算,康龙宁波要开新公司,去那里机会多,晋升空间更大,会去宁波谋求进一步发展。如果一定要跳,肯定要往药企看了,CRO已经在头部,没必要去中小腰部。

于是所长进一步追问,你们CRO出来的,尤其这种头部CRO,药企应该抢着要吧?

同学:基本上是这样的,尤其是做研发岗、学历高的。

好了,其实到这里,已经可以驳斥市场上的一些观点了:CXO没有技术含量,就是个外包;CXO就是个乙方,创新药产业链整体日子不好过他凭什么好过。

所长的大学同学从学校出来后基本去了三个方向,一是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极少,可以忽略),二便是药企(基本是大药企或者知名Biotech),三便是CXO。

而药企和CXO上班的人,经常会互换身份,比如所长关系较好的一个同学,他没有读研,本科毕业去了药明康德,接下来又跳槽去了恒瑞,现在又跳去了默沙东;隔壁寝室的朋友,毕业后也没有读研,去了外企CXO(PPD),接着又跳去了另一外企CXO(科文斯);关系较好的学长,博士毕业后去的金斯瑞,至今还在金斯瑞……

所以,不要说什么CXO没有技术含量,不论是在药企上班的,还是CXO上班的都是同一批人,经常会有人从药企跳去CXO,也会有人从CXO跳去药企。

创新药和CXO的区别

这里,咱们先不用公司举例,咱们就先以在企业里上班的朋友的待遇举例。

所长的朋友A,硕士毕业后就职于一大药企,后又跳槽去某biotech做小分子创新药。朋友的待遇是基础薪资+股份,薪资不是很多,市面上的竞争力并不强,但股票期权很有吸引力,一旦药品临床结果喜人或成功上市,这个biotech就会上市,这个朋友有可能一夜之间财务自由。

朋友B,本科毕业后就职于一大CXO,做研发,薪资稳步上涨,且每一段时间都有奖金,奖金是根据自己跟的项目进展发的,越往后,奖金越比薪水高。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懂了,CXO和创新药企,不论是从就业角度还是从市场投资角度,他们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前者讲究的是弹性,一款创新药一旦上市并大卖,不论是公司业绩还是企业里面的员工,都会“一夜暴富”,比如恒瑞的PD-1,一年可以卖几十上百亿,一年的销售额,甚至可以顶得上别的小行业全行业的市场。

即便大家恐惧的集采,再怎么节省,医保基金一年也是上万亿的支出,而且还在不断增长,试问哪个行业能有这么大且还在增长的盘子?这还只是说的医保基金,还有非医保的自费以及商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正是因为盘子够大,资本、人才才蜂拥而入。

而另一边的CXO,讲的就是确定性,他不承担创新药失败的风险,只管慢慢挣钱,比如我们以药明生物举例子:

假设某国的教授他有一个idea,想将其变成药,于是找到药明,药明把idea变成了一个序列,再把序列推进到IND(人体临床试验获批),大概花1-2年时间,收费是5-8百万美元;这款药推进到临床试验以后开始生产,做1期临床需要的药物剂量生产、2期临床生产,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年时间,又收费4-6百万美元。

二期临床试验数据不错,看来这个分子很有可能成药,到3期临床,药明再花几年时间,这时候收费就可以是2-5千万美元,如果产品上市,药明就接着帮他做商业化生产,合同是20-30年,如此每个项目有5000万-1亿美元收入。

只要项目在不断推进,药明就能实实在在地赚到钱,不同阶段的收费不同,不论这个项目有没有成功,本阶段的钱药明是一定可以收到的。虽然药明不能像药企一样,成功一个药可能年入几十上百亿,但药明不用承担药品研发失败的风险,药企的研发越到后期投入越高,药明这种CXO却是越到后期越赚钱。

那么CXO的员工也是如此,只要项目在推进,他就能实实在在拿到不菲的奖金。

有些厉害的CXO,技术比较强的,比如药明(目前是药明独家),除了拿固定的服务费以外,还可以和客户谈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所谓的里程碑,就是药物研发到了比较关键的阶段,客户需要付一笔费用)。

最后

看到这里,我们应当明白,似药明一般的CXO,其实是帮助客户又快又好的做出自己的产品,也不存在什么市场上的竞争,只是个卖服务的,只是这个卖服务的公司比较有技术含量,可以让客户“非你不可”而不是“可有可无”。

涨的时候,大家忽略一切,跌的时候,什么鬼故事都会出来。

两国关系紧张至今其实也持续三年了,三年里双方都互不妥协。但这些年间,CXO们的业务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合作都在继续,甚至进一步增加。

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CXO提供服务不是产品,并不会抢占M国内的市场份额,对M的药企没有任何坏处,甚至可以帮他们加速新药上市速度,另一个方面,这些大CXO其实都是全球布局产能的,比如药明,国内能做的业务,M国都能做,不也是帮助吸纳本国就业么?

创新药是个万亿级别且不断增长的赛道,但这个赛道的投资难度是地狱级别的,而CXO,由于商业模式原因,他只能是头部集中,大者愈大、大者恒大,所以,可以分享到万亿级别赛道增长红利的稳健型头部CXO企业,难道不值得拥有么?

发表评论(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