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基长看到中国基金报的一篇报道:
以暂停申购起始日统计,截至12月11日,本月就有高达197只基金正式开启限购(各类份额合并计算)。
其中,仅12月9日,就有29只基金开启限购。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比较疑惑: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不应该是自家的基金越多人买越好吗?为什么要限制基民买入?居然还有嫌钱多的?
在这里,基长觉得有必要跟大家科普一下基金公司发布限购公告背后的原因了!
01
避免摊薄收益
为什么说限购可以避免摊薄收益?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很清楚了。
现在有一只基金A,基金净值为2,基金份额为2亿份,那么基金规模就是基金净值*基金份额=2*2亿=4亿元。
最近A基金的业绩特别好,受到了基民的热捧,这一天的累计申购金额就达到了2亿元(也就是基金份额为1亿份)。
这样,相当于基金经理可投资的金额多了2亿元。
不过,从资金到账到真正把这笔钱投出去购买股票或者债券等金融资产,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基金经理完成投资之前,这部分资金会以现金的形式存在基金投资账户里面。
假如之前的4亿元已经全部配置了股票跟债券,申购第二天这部分金融资产的累计收益为500万。
如果没有新增的2亿元申购,那么基金的涨幅就是:500万/2亿份=2.5%。
如果新增了2亿元,同时基金经理还没来得及把这2亿元全部完成投资,这2亿元以现金的形式放在基金投资账户里,不产生投资收益。又由于已经属于基金资产了,所以需要分摊基金的投资收益,这时候基金涨幅为:500万/(2亿份+1亿份)=1.67%。
当然,盈亏同源,如果基金是跌的话,那么大额申购也会降低基金的下跌程度。
而且,越是规模小的基金,大额申购对基金收益的涨跌幅影响就越大。
假如大家有留意最近密集发限额公告的基金,就会发现大部分基金都是近期表现不错的,基金公司会出于想要保护原有持有人的利益,或者不希望基金收益率下降导致排名降低,就会发布限额公告。
02
对后市持谨慎态度
一般情况下,市场行情越好,基民们买入基金的热情就越高涨。
而无数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风险是涨出来的”,在市场高位买入,投资性价比就很低了。
这时候仅仅是因为看到行情大好、别人买基金赚钱了再跟风冲进去,等待基民的结果往往就是亏损被套。
如果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认为需要对后市保持谨慎的态度,或者希望想要换一种方式“劝阻”基民不要冲动投资,那么也会发布限额公告,从根本上减少基民买入的金额和节奏。
3
额度限制
这个原因一般适用于QDII基金。
跟我们普通个人一样,基金公司想要投资国外的股票或者债券,并不是随心所欲,想投多少就投多少的,首先要拿到外汇管理局发放的QDII 投资额度,才能投资海外的股票或者债券。
假如一只QDII基金非常受欢迎,规模急剧增长,已经耗尽了基金公司的全部QDII 投资额度,那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不得已,也要发布限购公告。
因为如果任由基民一直申购,相当于基金公司拿到了钱,但是没办法往外投资,这对基金的运作是大大不利的,也会损害到现有持有人的利益。
04
将基金规模与自己的能力圈相匹配
管理不同规模的基金,所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能够把规模小的基金管理好,不代表也能管理好大规模的基金。
而且基金经理的能力圈提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如果基金经理觉得基金规模增长过快,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希望能够放缓规模增长,让自己更好地适合这个过程,那么可能也会对基金进行限购。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