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2022,万众期待的开门红没盼来,上周各大指数反而迎来了开门黑的几天大跌。
于是“基金”一词再次毫无悬念的登上热搜,网友也马上改写了新一年的养基愿望:
1月1日,2022年展望:赚大钱;
1月6日,2022年展望:回本。
在这里面,跌得最猛的就是那些赛道股,首当其冲自然是新能源了。
以至于崔宸龙的冠军基金宝座,都还没坐热几天,排名赛完事儿之后就马上开始了大跌,3天时间就几乎跌去10%,近一周的排名随之掉到了差不多垫底的位置,看着也是让人抹汗。
吐槽之余,很多人接着就问了,为什么会暴跌?
短期涨跌咱们向来不作解释或预测,但其实涨多了跌,跌多了涨也是常事,特别是那些跌得最狠的热门赛道股,上次在聊“2021年的教训和启示”那篇文章里,就提到其实大家都已经有恐高感,更何况有不少基金就是为了冲年底排名,才转而加码热门赛道的。
那么目的达到后,盘算着什么时候撤退也是早晚的事情,就看谁更早罢了。
很多人也在问,自己买的这个行不行,那个割不割?
无论是什么标的,如果你当初想清楚了买入的逻辑,并且没有变的话,那么就不该因为几天暴跌就割肉。
当然,如果你是追热门迷迷糊糊进入的话,就是另一回事了,估计也坚持不了所谓“长期投资”,大多就是亏钱买教训了。
不过小巴觉得,不必因为开门黑的暴跌,就把一整年都给黑了,这就太情绪化了。
还是聊一个比较正向的变化吧。
那就是咱们A股之前一直有个“牛不过三年”的魔咒,说的是从1993年之后,上证指数连续上涨两年后,下一年往往就是跌。
但这个所谓“魔咒”在去年被打破了,19、20、21年这三年,上证指数实现了三连涨。
(上证指数年线)
之前会有这种“魔咒”,主要还是市场里投机情绪浓厚的散户太多,两年就会把股价和估值怼得很高,那么在均值回归的压力下,第三年常常就是撑不住迎来调整。
但去年市场整体的估值并不算太高,货币调控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紧起来,而且这几年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发展很快,愿意买基金的人也更多了,那么随着机构投资者占比逐渐提高,股市总体就会比之前更平稳一些。
还有一点原因值得拎出来讲的,就是注册制。
咱们知道去年指数整体是涨的,新能源这一块是功不可没。
像宁德时代这样的龙头企业,就是从创业板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它也充分享受了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来,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核和监管机制带来的优势。
科创板2019年实行注册制,创业板2020年实行注册制,现在就剩下沪深两个主板。试点了,有经验了,就可以全面推广了,所以我们也看到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提到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推进“全市场注册制”。
然后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条件已经逐步具备,注册制改革不仅是发行环节的改革,还是资本市场全要素、全链条的改革。
为什么要提到这么重要的高度?
咱们知道,以前民营企业要发展,还是很难的。
想要资源肯定抢不过国企,而资本市场这边又有严格的行政审查,也就是“核准制”,要审查你的材料靠不靠谱,还得符合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净利润不小于3000万的硬性要求。
但那些创新型、有潜力的公司,很多都过不了这个槛,而且这种层层审核的方式,时间还拖得很长,你得排队,排3年都是正常,而那些急着融资的好企业压根等不了那么久,1年时间行业的变化都很快了。
所以这些达不到要求,或者急着融资的企业,要么就是借壳上市,把壳炒上了天,要么就只能到国外上市,远赴他乡的中概股就是这样的情况。
而在注册制实行之后,企业上市就方便快捷多了,即便是亏损也能上,而有了二级市场这样的变现渠道和退出机制,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也会愿意去投更多的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创新的土壤环境也会变得更好,这个链条就是正向循环。
再往大点说,之前靠房地产推经济,往后就得转到那些高精特新的企业,用科技推动经济了。
所以说从长远看,注册制是利好资本市场的,也是所谓“慢牛”的重要基础。
当然,也别以为就是“鸡犬升天”的牛。
回到企业层面,你符合注册制要求就可以上市融资,与此同时也要接受更透明的来自股东和市场的监管,如果做不好,市值自然下跌,后续的融资能力也会减弱。
这就是市场在用脚投票,再想靠着壳,狸猫成太子的路子行不通了,垃圾股就是直接退市,实实在在做生意的,才得以发展壮大,优胜劣汰。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就如咱们在《散户绞肉机正在逼近......》里提到的,连主板也注册制之后,两级会变得更分化,如果从前是“二八”,那么往后就得往“一九”去,不仅打新躺赚的念想没了,而且散户踩雷的概率也变得更大,不能再闭眼买。
20%的涨跌幅放开后,涨是明显的赚钱效应,但也得问问自己,跌起来的时候承受能力行不行了,如果没有一双慧眼和足够的研究能力,那么跟着机构买基,成功率其实更大。
当然,如果机构抱团把某些标的怼得很高的时候,风险也是很大,不要在热门的时候追着进入,也是一个被反复验证过的守则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