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有个标志性事件,历时3年的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从2022年开始正式实施。
对咱们来说,最大的影响在购买的理财产品。
2018年以前,银行理财大部分是预期收益型的,承诺钱放多少时间,然后给百分之几的收益。
2018年资管新规出炉之后,就要求银行理财向净值型转型,从今年开始,就不允许再有预期收益型理财存在了。
为什么要这么搞呢?
早年银行都是做个资金池,客户买了理财,钱就放进资金池里,许给客户固定的收益率,之后银行汇集了客户的钱,再去出借给用款方,赚取息差。
这个机制其实就和银行的存款、贷款非常相似了,客户的钱进来反正都混在池子里,并没有直接对应到投资项目上,最后银行来兜底收益,所以银行也就能给出具体的预期收益,而且基本给保证。
但理财没有纳入存款贷款的监管,不需要缴纳存款保证金,就存在风险隐患。万一用款方出现大面积违约,或者万一客户集中赎回,银行无法兑现承诺的预期收益,就会出问题。
改革的思路就是去除资金池,要求每个理财产品的资金直接对应到项目上。咱说好这个理财买某类债券,那就是这类债券,这个债券赚钱了,也是你的,违约了,也是你的,跟债券基金变得一样了。
这两年虽然很多理财产品已经净值化了,但是我们会发现,理财还是比债券基金表现得更稳。这是因为,银行在很多理财产品的估值法中,没有按市场价对持仓债券估值,而是使用了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简单来说就是不考虑债市的波动,而是把债券到期能收到的利息,平摊到每一天,加上本金来对债券估值,这样债券的估值就会每天涨一点点,就很平稳。
现在这一点也改了,今年以后,就不允许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要求优先使用市值法做公允价值计量。
也就是说,以后咱们买银行理财时,看app上展示的收益率,要么是过去一段时间的收益率,要么是业绩比较基准,总之不再是承诺到期给多少钱,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性,会进一步向债券基金靠拢。
资管新规正式生效啦,刚性兑付没有啦,包括信托什么的都是这样。
怎么办呢?买理财、信托,和买债券基金一样,都得充分的分散,多买几家的产品,万一哪个出了问题,风险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只有这个办法。
另外还有一类产品,是银行的T+0理财,这个产品很多读者都用来做现金管理,包括我也在用。通常来说它的收益比货币基金能做得高一些,而且支持当日买入当日起息,还支持当日赎回快速到账,比货币基金优势明显。
这类产品也要整改,包括摊余成本法的使用、每日快速赎回的额度,都要更严格,以后估计也就没有这么多优势了。不过它的整改期给宽限了一年,到2022年末,现在也就还能先用用。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