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经济学界的流量明星任泽平发布了一篇关于促进三胎政策的文章,引起社会热议。
今天二级市场三胎概念暴动,一开盘就大面积上涨。龙头孩子王,10分钟涨停20cm,后面紧跟着海伦钢琴、爱婴室、戴维医疗等三胎概念股。有时候想想,人家这影响力真是可以啊,什么时候我说一句话能引起资本市场震动啊?哈哈哈。
不过三胎的投资主题我一直是看好的。包括我们的股票池也是强烈推了孩子王的。问了一圈,大概200多人里只有几个人买了,今天乐得屁颠屁颠的。
今天不想说股票了,想聊聊他这个三胎政策。
他的主要观点就两点:
1、人口增长别指望90后00后,他们不想生,最好还是把奖励政策多期望到75-85之间的人。
2、国家印“2万亿”用于作为生育奖励。
他这观点鲜明,甚至有点扎眼,遭到了不少社会批评。一搜任泽平,排名第二的居然是大家很关心他到底几个孩子?
不过抛开大家的情绪,单单理性地来评价他的这两个观点,我举双手同意!
首先说喜欢生孩子的还是75-85之间的人。我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第一,这一阶段的人,现在大约36-46岁,处于还能生育的年龄段,虽然已经不是黄金生育年龄了,但这些人想生,身体条件还是能生得了的,再往上的年龄身体本身的状态就难以达成了。
第二,确实在思想上,在此年龄之后的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改变,多子多福的理念已经在后面的人身上找不到了。别说90后00后不再向往多子多福,就我们这些80后,很多同龄人看到我生3个孩子都惊得目瞪口呆。听说我还想再生两个,那简直我都跟他们不是一个星球的人,外星来的才有这种想法。
但是回顾我们的父母辈,大多数人都是家里5-6个小孩很正常。80-90年代的计划生育,让绝大多数家庭只剩一个孩子,从最初大家都不愿意,偷偷地超生,到接受现实默认就生一个,到现在很多人理所当然地就生一个,多生一个都不愿意了。生活的观点在发生变化。而且年轻的一代更看重个人的生活体验。我身边好多年轻人,自己自由自在旅游,玩玩多好。拖着孩子太影响生活质量了。
第三,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很大额变化。现在的绝大部分女性都不想过去只是个家庭主妇,都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和人生目标。一旦生孩子就势必会大大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在公司上班的,明明可以获得晋升机会的,通常在生娃之后都会少一半的机会。看看职场上的那些女强人,很多丁克甚至都是单身。生个3娃还能事业红火的那真是少见。
别说别人,我这几年生娃都大大影响了事业的发展。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加上孩子、家庭各种杂事的羁绊,发展事业真是有心无力,跟我一起起步做私募的现在大多都做到了5-10亿元的规模,我还在1亿元这个关口拼搏,囧。而且现在婚姻稳定性相比我们的父母辈差太远。父母辈谁家离婚了是个大事,现在离个婚就跟谈个恋爱一样简单。婚姻的相互忠诚和从一而终的理念已经很淡漠,所以针对女性的人生重要性来说,事业变得比过去更加重要。
社会上多少女人为了家庭放弃了事业,每天忙于灶台和孩子,与社会逐渐失去联系而与在事业中打拼的丈夫失去共同语言,最后仍然面对婚姻的失败。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把自己的事业经营好是最重要的。生孩子自然就不愿意生了。
第四,以当前抚养和教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来说,确实是需要较强的经济实力的。与其说很多人不想生,不如说根本不敢生。
拿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普通职工来说。现在能在北上广深买房安家的基本都是双职工家庭。双方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体面的工作,否则这些城市的房子根本买不起。双职工家庭的孩子通常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过来带,父母工作都是带不了的。如果生两个孩子,那么一个家庭的住房至少是三居室,最小面积也要70-80平,住的稍微舒服点就要100平以上。这样的房子在一线城市他们的工作单位1个小时车程内的区域,价格大多1000万。
我们为什么会搬到天津?当时在北京的房子是90平的两居,一个大的客厅做了一个推拉门可以变成一个卧室。孩子出生之后,爷爷奶奶来了,月子期间还有个月嫂,爷爷奶奶来了之后老家的曾祖母没人照顾,于是也带过来了。于是这个90平的房子一下子从我们夫妻二人世界变成了7个人共居,我每天还要做投资交易,这嘈杂的环境实在太让人崩溃了。
我们考虑过就在小区里面再买一套房子,当时大概500多万,同时我成立了投资公司还需要再在附近租一个写字楼。而且北京的写字楼贵的离谱,一个20万年租金的5环附近的写字楼只有60平,周围环境看起来还很不高端。杨过他们之前创办的量化基金,老板在金融街租了个100多平的办公室一年花去几百万。
最终我才决定到搬到郊区。在这里可以安居乐业。拿500万可以在这里买个带花园的联排,100万就买了个100平的Loft办公室。但这个变动直接导致的就是杨过继续在北京的公司工作就需要在北京租一个公寓了。而且绝大多数家庭的工作不可能像我这样在农村也照样办公赚钱。我们的朋友里大部分家庭都是北京的单位,都需要通勤,所以我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满足。
最终的结果,以普通清北毕业的夫妻来说能承受的最大可能就是2个孩子,也基本上我们的同学朋友圈绝大多数家庭的配置也是这样,考虑3娃,压力太大。没个四室两厅怎么敢生。我提供的样本都是家庭年入100万左右的家庭。但你知道这属于北京的中产阶级,还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收入。那你说让人怎么敢生?
75-85之间的人大多数早年赶上了房地产的黄金时期,是属于婚育年龄就有房的,换一个大房子可能压力小一点,90后如果不是富裕家庭,靠自己的话基本一线城市的房子是买不起的,所以他们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能租个房子养活自己就算不错了,还怎么买房结婚生3娃?其他二三线城市其实也是一样的,虽然房价没有那么吓人,但能够给予的高薪工作机会也不多,养娃的压力也不见得就小了。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原因,最终导致人们都是越来越不想生。
任首席的第二个观点是每年多印万亿来作为生育基金10年多生5000万人。其实10年内每年多印2万亿,这对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真是不小的,但最终的成果就是多了5000万人,人口增长5%不到,这笔账划算吗?如果不谈该策略的代价是否值得,单从有效性和合理性来讲,我是十分赞同的!
今天有另外一个经济学家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是日本用生育基金鼓励生育没有见效,所以我们也会没用。我觉得这个经济学家犯了最低级的逻辑错误:他这个结论的前提是认为日本的经济、文化、国情都跟中国完全一样。所以同一个政策他们没效我们也就没效。但事实如此吗?
首先在发生生育率骤减的历史背景下,两国的经济状况、人均收入水平是不同的。现在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都还是中等的发展中国家水平,只有部分大城市居民能达到当时日本的生活水平。
比如说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高学历人才,可能不会为了几万块钱的补贴去多生一个孩子。但是你要是放到我们县城,多生一个娃给几万块,那吸引力还是挺大的。我老家的很多30多岁妇女,在县城或者乡镇工作,月薪也就2000块,要是花一年时间生一个孩子,得到的收入顶他们2年的收入,这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于我们这种职业女性可能一个月的收入都抵不上,那确实不愿意生。
所以针对我们当前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货币激励是会有效的。当然这个政策最后导致的是穷人越生,精英阶层越不生,跟欧洲很多高福利国家是一样的。但这也没有办法,拥有劳动力的增长和教育的跟进,总比没人口好吧。
著名的人口学家梁建章也曾研究,欧洲的高福利国家确实能提高生育率。在北欧的很多国家中,家庭福利占到GDP3%以上的国家普遍生育率都高于那些只有1-2%的国家。瑞典达到3.5%,生育率也达到1.8%。德国在提高生育率上也做出了更多的家庭福利基金,过去10年德国的生育率只有1.3%,但是近年来的国家大了鼓励生育的力度,也推出了很多的生育补贴,现在提高到了1.5-1.6%。欧洲的很多国家过去十多年都在为提升生育率而努力着。也都各自见到了自己的成效。为什么就拿一个日本无效就说中国也无效呢?
印钱解决问题是因为当前国情决定的。如果财政拨款,国家的财务压力很大,印钱让全社会承担共同承担养娃的负担,这难道不是最合理的办法么?你不想自己负担重所以不生娃,最终你老了却要我家生的娃给国家缴税负担你的养老费用,这公平吗?凭什么你自己不抚养和付出就要享受相同的社会福利呢?所以生娃养娃以及全社会福利就该是共同承担的。
印钱势必还是会造成一些通胀,多印的钱都给这些多子家庭应对了通胀,不受损,不生娃的家庭拿不到鼓励资产被稀释,也就相当于付出了养娃的成本了。这样对大家都更公平。于此同时对于国家财政和多子家庭的养育压力来说都得到了较好的释放。而且能够生多娃的家庭依然还是少数,如果10%的家庭能生3娃以上,那么一个多子家庭的负担由10个家庭分担,大家就不觉得压力那么大了。不知不觉中就都为3娃做出了贡献。
所以我到觉得这办法真挺好。除此之外你也很难找一个万全之策。
另外在生娃的这种家庭观念上文化洗脑也很重要。只给钱还不行,还得搞点文化运动,真的要让多子多福成为一种信仰。比如我想多生,其实跟家庭经济条件是没有关系的。我的观念是富就富养,穷就穷养。经济条件再差也能想办法拉扯大。现在再穷也穷不过60年代的那一批人吧,当时连饭都吃不饱还家家户户5-6个小孩,怎么现在就养不活了?
所以生不生娃最重要的还是在观念上。比如穆斯林目前的生育率居全球首位,主要还是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使得他们就是要多生孩子。所以国家要让大家多生娃应该像当年搞计划生育一样,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才行!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