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投资中,有的投资者会有短期业绩焦虑,见到基金经理的配置跟不上市场的风口与热点,看到基金四分位业绩排名处于一般或不佳的位次,投资者就会觉得基金经理不行。
但我觉得很奇怪,当初选择某基金的时候,投资者多对基金经理信心满满,怎么过了半年、一年,基金经理就不行了呢?投资能力并不吃青春饭,作为智力型与管理型行业,人的能力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步提升。投资者觉得基金或基金经理不行,多是有其他的归因。
1.基金的短期业绩与长期业绩
从短期看,一个主动型基金业绩多由股票配置决定,股票配置越是契合正在上涨的行业、板块或风格,该基金的业绩就会越好;反之,若主动型基金配置的股票处于“疲惫期”或均值回归期,则基金的表现就会糟糕。从短期看,排名靠前的基金对领涨的申万行业与风格指数有很高的契合,我们很难预测当相关的行业或风格也走上均值回归的道路时,基金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我们总是希望基金经理能百战不殆,持续找对市场的热点与风口,变成可以全天候赚钱的人,但在现实中这几无可能。因为基金经理会有自己的能力圈,人会有成功的路径依赖,大多数投资模式都逃不开均值回归或盈亏同源的宿命,只不过优秀的基金经理在均值回归和盈亏同源之后,还有非常显著的超额收益。
比如,年初被投资者捧上天的坤坤、春春和兰兰,看他们今年以来的业绩,投资者会觉得很糟糕。是的,那是因为你很不巧,来得太晚,买在了重商业模式的基金经理的业绩回归期。投资者总是被近因效应所困扰,无论是暂时的牛基还是熊基,投资者总觉得相关的趋势要无限线性延伸,但这显然不符合价值规律。
以三年为周期看,上述基金经理的业绩非常优秀,但遗憾的是投资者多没有投资三年的勇气与耐心。以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为期,让结果靠近公募主动型基金投资回报的中位数或许并没有那么难。
2.三年过去了,您的问题解决了吗?
近三年,所有混合型基金(共2741只,不含区间内成立的,未合并A与C类,偏股与偏债的都算,模拟长期投资+稳健理财的“两笔钱”配置)的投资回报中位数约86%,若只算偏股混合型基金(共703只,未合并A与C类)则回报中位数约133%。
我相信,不管是86%还是133%,假设以重仓为前提,过去三年的时间一定能解决很多财务问题。但很可惜,很多投资者可能都在玩着预测市场热点与骑上下一个牛基的游戏,换来换去,玩来玩去,却发现还不如就耐心持有最初那几只基金。
因为公募基金有比较典型的超额收益回报期与均值回归期,部分投资者试图找寻和抓取基金的超额收益回报期而规避基金业绩的均值回归期,但也有部分投资者承认自己的局限,愿意吃均值回归周期的亏但也完整享受过基金的超额收益回报期。
由此,在基金投资中就形成了两大流派——找工具还是找管家。
3.找工具与找管家的世界观
从找工具的投资者世界观出发,大家会研判下一阶段的市场大势与走向,并据此来找寻贴合市场大势与走向的工具。在找工具的投资者来看,基金经理只是一个呼应市场风格与趋势的工具人,主动型与指数基金皆为赚取市场风格超额收益的工具,绝无任何非卖品,最好的基金永远是下一个阶段契合市场热点与投资主线的基金。
来源:【韭圈儿】
从找管家的投资者世界观出发,大家认为自己无力预测下一阶段的市场大势与走向,当自己知道了市场的热点时,注定要后知后觉。因不擅长做市场博弈,自己大概率会在获取超额收益与均值回归的行情里博弈失败。在找管家的投资者来看,大家希望找寻全市场相对均衡投资(或经自己组合后实现这样),不用极端策略,相较指数的季度胜率高,具有长跑健将特征的基金经理。而一旦找到或信赖这类基金经理,投资者一般不会轻易卖出基金。
仅从文字描述看,我们很容易倾心于找工具式的基金投资模式。因为能获取超额收益还能规避均值回归然后再进一步获取超额收益,这简直是太美妙了,A股市场要变成我们的提款机了。但现实是,听起来很美妙的东西,现实世界中往往做不到,有些屠龙术我们注定学不会。
在后视镜里,我们有无数种指点江山的方法,人人都可以是最牛的投资经理,基金投资最优解很容易就找到。但面对未来,我们的眼前是一团迷雾,未来是不可知的,无人拥有稳定预测未来的能力。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