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自成立以来一直争议不断,但丝毫不影响前进的脚步,知名度和受欢迎度都一路飙升,目前已经斩获了过亿的成员。

同时分摊费也节节高升,以今年5月为例,帮助了4646人,受助总金额9.6亿。
要知道,中国人民人寿保险,2019年也才理赔70亿,平均一个月也才5.8亿。
相互宝一个产品, 月度理赔额就超过了一家保险公司的所有产品,的确实实在在的帮助了无数个患病家庭。
所以一直以来,不断有朋友咨询:九尾君,我加入了相互宝,还需要买保险吗?
我给的答案也一直是明确的:必须要,因为相互宝的本质是互助产品,而不是保险。
这一点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决定了相互宝只能作为保险的补充,远远不能替代保险。
相互宝们,打哪儿来?
相互宝大病互助计划,只是网络互助计划大军中的一员。
2016年,号称互助元年,那一年诞生了300多家网络互助平台,但破产的、清退的、卷款跑路的,到了2020年,没剩几家。
活着的,还有相互宝、点滴相互,壁虎互助,康爱公社,夸克联盟,小米互助……
站在它们背后的,是阿里巴巴、腾讯、小米这些互联网巨头。
互助计划,只是巨头们贪恋“保险”而不可得的替代品。
强东叔叔曾横眉怒斥,“中国保险挂羊头卖狗肉、没未来!”,甩手而立,好一副清高样!
可早在2017年,强东叔叔就大咧咧的宣布“京东保险、即刻登场”,打脸的是,由于资质不足,保监会一直不批牌照。
京东保险,始终没有登场,强东叔叔看不惯的,只是自己卖不了狗肉!
赚钱嘛,不磕碜。
大公司们眼馋保险业务不是一两天了,但保险执照不好办,只能买买买。京东买了安联财险,腾讯买了和泰人寿,阿里买了国泰产险,百度联手德国安联…………
除了买买买,网络互助计划也是开启保险业务的新思路!
互助计划,你是谁?
互助计划,不是保险!!
上学的时候,校长经常牵着父母得重病的学生的手,挨班挨班的演讲,筹钱。
互助计划,就是它的高配版,只不过学校变成了“互助计划”,校长变成了支付宝、小米、腾讯……
(点击查看大图)
一句话,互助计划,不是保险,是公益、慈善。
而保险,是在国家银保监局监管下,保险公司销售给投保人的,“承诺赔偿给付责任”的特殊商品。
相互宝,用户凑份子钱给患病的人治病;保险,用户出钱买保险公司的保障服务。
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虽然都是先花钱再享受,但保险公司承担赔偿给付责任、受国家保监会监管,而互助计划的平台不承担赔偿给付责任,不受监管。
# 互助计划 VS 保险 #
一、“理赔” 速度
买“保险”,为的是出事儿能赔。所以我们最应该关心的,还是理赔。
关于理赔,九尾君觉得,最重要的是理赔速度!
理赔速度,保险公司向来是不慢的,就拿保险老大哥中国人寿来说:
(上下滑动查看)
中国人寿开创了“重疾1日赔”服务,平均0.56天,就能理赔成功,速度很快。
其实,保险公司们都赔得挺爽快,九尾君统计了常见的几家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

(点击查看大图)
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人寿保险公司获赔率大于99%,除开无理取闹的,基本100%获赔,理赔款平均2天到账。
为什么服务这么好,还不是保监局看着,怕挨罚。
(点击查看大图)
但相互宝们,赔起来就没这么爽快了!
还是拿相互宝举例,来看看它的理赔流程。
(上下滑动查看)
总体可以分为:提交材料——立案——调查——公示——打款。
理赔流程冗长繁杂,先不谈材料审核、走访调查,光是公示就要七天。
由于相互宝不像保险公司一样定期公布理赔数据,所以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告诉我们整个理赔过程究竟要多久。
咨询平台,也没有确切的回答:
(上下滑动查看)
九尾君的评价是:“没用”。
在网上看了很多“现身说法”,有一个多月的,有3个多月的,众说纷纭。
总的来说,相互宝理赔,需要挺长时间。
相互宝的理赔速度,九尾君并不满意。
要知道中国绝大部分重病患者,家里的积蓄远不够支撑入院治疗。如果买了重疾险,理赔款几天就下来,丝毫不耽误治病,但相互宝,等上一两个月,黄花菜都凉了
二、理赔纠纷
能赔始终是好的,怕的是不赔!
被保险公司无理拒赔,维权很简单,可以向保监会投诉,还可以起诉保险公司。
一上法庭,保险公司十打九输,目前大多数走司法途径的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法院都是判赔的,甚至一些投保人存在明显过错的案例,也不例外。
中国的司法环境,倾向于保护被保人,
但互助计划,由于不是保险,用户不受保险法保护。投诉无门不说,起诉也很难!
九尾君翻遍了网络,像是相互宝、水滴互宝的拒赔纠纷不老少,但起诉成功的一个没看见。
被拒赔,大概率只能忍着了。
值得一提的是,相互宝最近新增了赔审团制度,也就是说,如果调查员拒赔,患者可以申请赔审。
下面是其中一个赔审案例:
(上下滑动查看)
赔审团是个不小的进步。
但陪审团制度并不完美。“赔审团”主要依据”调查员“和”申请人“的观点陈述做出赔与不配的判决。
但在很多案例中,“调查员观点“写的清晰明确、逻辑通顺,而申请人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病情描述含糊不清、逻辑不明确、观点不清晰。
而赔审团成员,都是从相互宝用户中选出来的普通人,大部分人不懂医学、不懂保险、也不懂法律。很容易被调查员牵着鼻子走,得出不利于申请人的结论。
相互宝将拒赔的责任,转移给用户本身,实在高明!!
还有就是,相互宝的理赔审核过于严苛,某些可赔可不赔的案例,都给拒赔了。但同等情况下,保险公司基本都会赔付。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维持一个较低的分摊金额,才利于平台发展。
在相互宝贴吧里看到一句话,我买相互宝,就没指望着它赔,赔了是惊喜,不赔,我还有别的保险,没啥好纠结的,反正不贵。
三、倒闭风险
互助计划,关停风险很大!
由于互助计划是用户集体分摊“患病成员”赔偿金,所以存在以下风险,患病人数过多或是平台监管不力发生骗保,导致分摊金额过高,用户不愿承担退出互助,分摊人数变少导致分摊金额进一步变高,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互助计划崩盘。
交的钱也打了水漂。
别以为九尾君在危言耸听,想想那些倒闭了的互助平台,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而保险公司不允许倒闭!
法律上规定寿险公司是不允许主动申请破产的,即使实在干不下去了也只能被收购或者重组。
就算保险公司真的因为特殊情况倒闭了,也会有国家保监机构兜底,指定别的保险公司接受保单和责任准备金。即无论保险公司出了何种情况,客户的保单都持续有效。
也就是说,即使保险公司经营不善,也有国家接手,保单依旧有效。
而且,保监会时刻监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偿付能力是保险人可偿还债务的能力,通俗来讲,即保险公司的资金是否充足、有没有钱同时赔付手下所有保单。
按照保监会的要求,每个公司的偿付能力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指标: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级
如果偿付能力突破保监会的底线,保监会就会出手。
举个例子
2007年,中华联合保险出现64亿巨额亏损,导致偿付能力不足。
随后,保监会宣布介入,叫停中华联合保险新业务的开展,并接手中华联合61%股份,之后多次增持,最终持有91.49%的股份,相当于保单由国家接手。
直到2016年公司业务稳定,有能力偿付保单后,保监会才将手里的60亿股份卖出,中华联合保险恢复正常营业。
总的来说,保险公司倒了,有国家接手,保障还在,但互助计划倒了,保障就没了。
不过现在的互助计划都是“保”大病、意外,就当买了份指不定什么时候到期的短期险好了。
九尾有话说
相互宝这样的互助计划,便宜,保额高,值得买。
但,也存不可忽视的缺陷:
互助计划理赔周期长,理赔款到手慢。
互助计划不是保险,不受国家监管,一旦拒赔,维权困难。
互助计划不是长期保障,一旦平台关闭,保障消失。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市面上没有能确保终身的互助计划,局限很大。
九尾君的建议是,先买全保险后,再买相互宝、点滴相互、小米互助……
这样,即使“相互宝们”关停了、跑路了、拒赔了,还有保险托底,依旧有足够的底气面对未知的风险。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