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关注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在锂电板块调整的过程中,跌幅最大的是二线磷酸铁锂企业,跌幅普遍在55-60%。这个本就该跌,没什么好说的,在我的观念里二线磷酸铁锂企业3-5年后应该都是干不了磷酸铁锂这个业务了的,这块业务可以直接估值归零...
我至少知道两家磷化工企业,目前的磷酸铁锂产能规划是按2025年市场总需求的60%以上在进行产能规划的,我不认为A股这些磷酸铁锂企业有什么反抗的能力。
二线磷酸铁锂企业暴跌我们可以解释为格局不好,我觉得该跌,有道理。
但我观察到二线隔膜企业的跌幅,丝毫不弱于二线磷酸铁锂企业,国内出货量第二的隔膜企业X,这一轮下跌最多跌了48%,截止今天收盘距离最高点跌了46%...
这个事一开始我是没有看懂的,隔膜的竞争格局是远好于磷酸铁锂的,又有设备交期长这个逻辑在背后支撑,理论上不应该这么惨。
我今天就把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认为跌这么惨,有两层原因。
第一,估值的心动。
这里大家需要回答一个很难的问题,一家最近两年经营趋势向上,业绩持续增长,但2-3年后面临竞争加剧,甚至需求下滑的公司应该这么给估值?
这种事情其实没有答案,因为他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在特定时间节点的思考。
在市场风险偏好高的时候,往往就能给高估值,明年还有50%,60%的增长,可以给50,60倍,龙头享受溢价,还能多给20%估值,能给80倍...这么爽这么来。
但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的时候呢?
2018年末,市场认为消费电子就是垃圾商业模式,哪怕立讯全年增长60%,市场也只给15倍pe,因为他是组装企业,商业模式差,现金流差。
隔膜也是一样的道理,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就会想,你过两年业绩还要下滑,甚至可能没有了,哪里有壁垒,这么值得高估值呢?
怎么给估值,就是投资者心里的花,变化是很快的。
而这种变化不取决于基本面的变化,更多取决于交易层面的变化,有没有更景气的板块出现?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这些才是决定估值变化的关键。
这一层原因非常重要,就像我去年底给大家分享我不看好锂电板块的逻辑是,我讲了一个重要的逻辑,锂电板块不再是市场上唯一的小甜甜了,去年之所以能给锂电那么高的估值,不光是因为锂电好,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其他的都不好。
第二,产业逻辑的变化。
对于隔膜行业,大家都在说设备是壁垒,现有设备厂没有产能。
但我们永远要记得隆基李总说的那句话,凡是人造出来的东西,短缺都是暂时的,过剩才是常态。
现在的隔膜设备厂造不成隔膜设备,就一定有其他厂会来造,填补这个设备需求的空白,而不是想很多人yy的,大家就等着那些隔膜厂慢慢造,未来都没有增量,隔膜永远生产不够...
这是活在梦里的产业分析框架。
目前国内已经有中科联华设备开始验证。
而隔膜端,伴随近期恒力石化开始发力,和市场进行了充分交流,很多投资者进一步认知到隔膜好像也不是什么门槛很高的东西...单线投资不高,技术壁垒不深。
最核心的门槛--成本,在大炼化企业这种成本控制老司机目前好像禁不住打,恒力甚至可以把原材料一起做了...
资本开支方面恒力一年的利润都是隔膜龙头恩捷营业收入的两倍,砸钱能力远强于所有隔膜企业...
还是那句话,凡是人造出来的东西,过剩才是常态。如果你投资一个制造业企业的逻辑是他的产品只有他自己能造出来,那你大概率投错了,全球有这种能力的企业一只手就能数出来,而且他们也不是依赖制造某个过去的产品构筑壁垒,而是不停更新自己的产品,更新换代的自己的产品构筑壁垒,比如台积电。
锂电材料这种东西,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壁垒,有的只不过是一点点可怜的先发优势。
当然,就后市来说,持续的下跌后锂电材料也很可能会有反弹,毕竟跌这么久了,另外国内的货币政策也有进一步宽松的可能,这可能会重新刺激市场的风险偏好。
但这种反弹一定就是反弹,一方面市场很难回到去年那种只有新能源好的怪异局面了,大概率还有一些能和新能源一样景气的板块,这就注定了新能源的关注度回不到去年的水平。另一方面,竞争格局确确实实在变化,特别是锂电中游,几乎所有环节都被大化工企业盯上了。
狼来吃小白兔了,小白兔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被吃,要么变身奥特曼把狼赶走...
但小白兔变身奥特曼,好像难度有点大...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