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氛围有点紧张了,保险公司们在互联网上卖的产品,从11月开始陆续发出停售通知,速度之快确实有点超乎我的意料。
目前线上锁定收益最高的这批储蓄险,一旦下了就上不来了。
尤其是大家最近都在热议的增额终身寿险。
接下来我要说的,关乎大家未来几十年的钱包。我希望通过前因后果梳理,把内部的逻辑道理讲明白,不然你始终不明白,这个事情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看完,理解了,买不买是你的决定,至少现在还有考虑的时间。
01.
为什么可以把线下开门红比下去的优秀产品要匆匆忙忙下架呢?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来自于监管的要求。
2019年8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
这份通知的核心诉求就是要求,把长期年金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将由之前的4.025%调整为3.5%;
那又为什么要从4.025%下调到3.5%呢?
因为从趋势上看,长期利率一定是下行的。大的宏观问题,我不多讲了,利率下行,我们国家也逃不过,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也发表过不少观点:
这样将导致保险公司,如果继续承诺一个高的预定利率,未来在资产运营端口就会出现较大的利差损失风险。
讲白了,就是当市场利率进一步下滑到2%、到1%,甚至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率水平看齐时,保险公司很有可能要亏钱的。
而且最近发生了两个事:
一个是关于养老的,政府鼓励老年人灵活就业,你问我这事怎么解读?大家心里有数呗:以后养老问题要自己兜底。
一个是十年期的国债收益率跌到了2.86%,大家对 “利率下行” 这件事已经形成了共识,我也就不再多说了。
反正这还只是个开始,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固定收益产品,利率还会持续下滑,直至趋于0为止。
这是经济体的发展规律,不可逆。
而这时候再看储蓄险的“锁定利率”功能,是不是很香?
锁定一个3.5%的复利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收益会越来越强势。
换句话说,三十年后3.5%的复利等于6.02%的银行存款利率。
而那时候的银行存款,利率会是多少呢?
之前我们也又讲过,诸如部分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当我们购入保险合同时,我们锁定的是终身的利率收益。
在稳健增值收益方面,目前市面上做得好的增额终身寿险,比如利久久(10月已下架)、增多多2号(11月已下架)、利多多,内部收益率测算复利年化接近3.5%,年化单利5%-7%。
相当于我们长期占据了个年5-7%利率的黄金坑位。这几乎可以秒杀很多固收+、银行理财。
真的,我觉得它就是名字起得不够好,实质它就是一个对冲利率下行的金融工具。
而且在安全性方面,也远远好于上述的资产,保险是所有金融工具里安全级别最高的,要展开讲保险法大家没耐心听,这么讲:
它跟国债一样安全,是不是更能理解?
正是因为增额终身寿,兼具了安全性、灵活性、收益性的特点,同时寿险在资产保全的优势,这两年在理财险种市场上一飞冲天。
02.
所以梳理了这么多“前情提要”,
为什么这么好的产品,明年就不能在线上卖了?
这里就要先提到一个词,长险短做。
保险公司为了把产品做得具有更大市场竞争力,前期现价做得比较高,回本时间做的较短。
比如弘康利多多增额终身寿,回本时间在市场热门产品当中最快,最快4年即可回本,包括上个月刚停售的小康利久久plus,最快也5年就回本,这都算非常快的。
回本快有什么问题?不是挺好的么。
没错,快速回本,对我们消费者而言是好事,早点回本,早点升值。
但是对保险公司而言,快速回本的设计,使得有部分客户可能会提早退保。
本来保险就是一个用于长期配置的金融工具,与之对应的,保险公司把保费收上来,也是投入到长期资产标的上。
但是4年回本的设计,如果客户到第5年就获利退保,那当初收来的保费可能还正出于一个资产投入初期阶段。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的投资还没赚着钱,你就要退保退走了,即使不退保。增额终身寿险还有个很牛的功能——减保。
大白话就是从里面取钱出来用,比年金险要灵活。年金险得到了一定年龄,比方起码要到55岁,才可以开始拿钱。
它不是,它就像你在银行开了个账户,想用钱,可以从里面减保取用。那如果你太早就开始通过减保操作取回部分资金,这也会对保险公司资金端造成较大的“赎回压力“。
为了规范长险短做的行为,去年底银保监会发文“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及监管报告报送有关问题的通报“中就有提到:
银保监担心保险公司这样“讨好”消费者的行为将来会搞死自己,还得它出来擦屁股兜底,所以才要规范。
总结陈词就是:长险短做,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是从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和风控的角度,未必是最好的。
还不懂?再翻译大白话点,意思就是:喂!现在是最后薅羊毛的机会了。暗示得不能再明显了好吗!
03.
要不要等新规落地,明年1月再买?
对于这次的互联网保险新规,很多人直接解读成以后都不能在网上买保险了,这其实是有偏差的。
有些老面孔,在明年我们依然能看到。
不过储蓄险这方面,收益牛x的,是再也回不来了。
主要是因为新规规定,明年后,想要在互联网销售10年以上年金险和人寿保险(包括提到的增额终身寿险),需要满足如下1-6条要求:
这六个要求中第二条尤为严格: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溢额超过30亿元。
光看没感觉多苛刻,实际上目前能满足的保险公司,都是成立时间比较久的 老牌保险公司,比如平安人寿、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等。
可能有人会说,那不达标,不就是证明那些中小型保险公司不行么?其实这个事情是这么看:
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跟很多因素相关。为了可以在老牌保险公司手里抢夺市场,一定得有新手段。如果要从0开始走线下模式的话,起码需要3-5年才能初有成效。
而且还避不开跟几家大公司线下的竞争,人家老牌保险公司已经非常成熟的模式跟人海战术了。特别在小城市里,像平安、国寿这几家依旧是王的存在。
线下销售端卷不过,就借助互联网去比产品呗。
互联网长大的一代,网购体验接受度都很高,教育成本低,我只要做出比你更好的产品,而且价格比你更优,我就不信打不开市场。
也正好遇上了线上支付技术的东风,中小型保险公司真的就异军突起,打出了一片蓝海。
但是让利消费者,短期自然会对保险公司本身多少有影响。
所以新规的要求,基本只有老牌大型保险公司符合,自然容易理解了。
04.
那以后能在网上卖储蓄险的保险公司,一下子从上百家变成只有十几二十家,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呢?
直接影响就是,可选的产品少了。而且鉴于大中型保险公司的历史包袱和成本考虑(历史包袱参考:曾经9%年复利的储蓄保单,现在怎么样了?),以后的产品收益率基本不可能比现有的高。
诸如目前一些高性价比的产品,敢直接按顶格来给收益率的储蓄险,基本都要从线上消失了。不管是增额终身寿险,还是年金险,都要说拜拜了。
以目前中国人寿开门红产品鑫裕金生为例,写进合同的保底利率只有2.5%;
如上图所示,保证部分的irr到后面大概也就只有2.3%左右;
所谓中档利率4.5%,结算利率5%都是不固定的,浮动的,假设性的。
当你看到朋友圈有保险业务员在那宣传,某某保险保底5%,年化6.6%,8.8%这样的,你直接拉黑就好,这一定是夸大宣传、非长期固定收益。
当然有些好一点的业务员,也会坦白承认:确实是浮动的,但我们xx公司投资能力强啊,基本都可以默认是这么高的收益啦。
对于这种话术,我只想说,要是冲着投资能力去买,我为什么不选大基金公司买个债基组合呢?
反正都是浮动收益, 那债基行情好还能搏个10%以上呢!我自己就有买一个债基组合,买了三年了,现在21%+,平均年化7%+。
而且随着利率进一步下行到2%,1%甚至零利率时,未来保险公司的结算利率不可能维持在4%、5%的高位运行。
买保险,要的就是确定性。将来利率下来了,给我合同保底1.5%、2.5%去算,有什么意思呢?
我还不如现在就抓紧保底3.5%的增额终身寿险。
05.
总结一下,为什么说现在是入手增额终身寿的最好时机:
1、长期利率下行,未来出的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会继续走低,现在看不起的3.5%,十年后会成为香饽饽;
2、近年中小保险公司白热化的竞争,搞价格战,长险短做导致部分产品现价过高、回本过快,消费者层面是占便宜的机会,规范后未来再出的产品不能再这么“卷”了;
3、2021年12月31日,所有在售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下架,明年再上架的产品选择余地会小很多。
所以,如果你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和规划,建议抓紧时间入手一份:
1、 给孩子、孙辈准备一份大学教育资金或者留学深造、婚嫁储备资金;
2、 近两年准备结婚,需要在婚前安排个人资产隔离和保全(相关阅读:啪!结婚前给自己存了一笔小金库);
3、 占个坑,复利3.5%(单利5%-7%)对冲利率下行至2%、1%、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风险;
4、 创业前或创业中,做一个个人债务隔离和家庭资产保全的准备(隔代投保);
5、 给爸妈准备一份养老储备资金,需要时随时取用,不需时稳健增值。
增额寿榜单之前也发过测评,【测评对比】增额终身寿那么多,哪个收益最高?,目前第一梯队里,还未停售的只剩下利多多、金满意足、增多多2号珍藏版。
我们一勺的老师们选的都是利多多,给孩子买,就当存一笔会长大的小金库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