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今天又涨了。上证综指涨0.78%,创业板涨2.75%。
对于基金来说,尽量减少交易的频率,多耐心持有一段时间。很多人用指数基金来择时,企图“高抛低吸”。但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大部分人也很难做好“择时”。
公募基金一些设计规则,就期望投资能耐心持有。比如,基金赎回费按照梯次收取,持有时间越长费用越低,甚至是不收;再如,非货公募赎回费7天内赎回,要有惩罚性赎回费1.5%,等等。有人说,C类基金没有申购费,可以作为择时工具。C类也是有惩罚性赎回费的,虽然没有申购费,但是有销售服务费的。
说了半天,“短期内赚很高收益”的想法,大多数情况是无法实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长期持续的稳健收益,说实话,也不容易。
回到我们平时接触的产品,都可以归为资产管理大概念下。资产管理涉及的行业机构,包括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机构。
我们可以把上述产品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非公募产品)。简单的理解,公募就是公开发行、公开宣传,而私募就是特定人群发行,比如有200人限制,100万起投门槛等。
我们平时接触很多的是公募产品,私募产品接触很少,也可以稍作了解。截止2018年底,非公募资产业务规模达到了37.48万亿,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41.6%。主要包括基金公司专户产品(普通专户、养老金专户)占15.5%、基金管理子公司特定资管计划占14.1%、证券及子公司私募资管占35.9%、期货及子公司资管占0.3%、私募投资基金(私募证券、私募股权、创投、其他)占34.1%。
从规模上看,私募产品基本上是基金公司、私募公司、证券公司三分天下。大部分的私募产品面向的是机构,或者做一些通道业务,当然也有很多高净值的个人客户。
上述提到的都是产品的“发行方”,谁来卖出这些产品呢,传统的还是银行、券商、财富管理公司、基金代销等。像天天、好买这类基金代销机构,不止公募卖得好,私募产品其实也早有布局。
阿里和腾讯的入局,确实给人无限想象。
本身对于私募产品来说,金额较大,也就意味着线上交易就不会像买公募基金那么方便快捷。一些传统的银行、财富管理公司,还是通过线下的方式销售。但全流程的线上化交易,还是未来大的趋势。
公募产品与私募产品,并没有好坏之分。私募并不一定好,公募也不一定会差。两种不同的产品形式而已。
公募产品偏于大众化理财产品,而私募产品侧重定制化。还有区别的一点就,私募产品收费往往与业绩挂钩,公募基金收费与业绩无关,这也是公募为人所诟病的。
无论公募还是私募,要学会在合同、说明书等材料中,了解其投资范围和方向,这样才能评估风险。最后,评定这类产品是不是适合自己。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