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投资者热议的一个私募产品,是谁就不点名字了,300亿的产品净值跌到了0.67。
好多投资者现在开始埋怨基金经理的操作过于激进了,买之前说好的攻守兼备,现在变成了无脑追高。
其实在买产品之前,就应该充分的研究好相关基金管理人的操作风格,以及过往的业绩表现,买错了,那就只能认赔。
我也有一些基金的持仓,但从来没买过私募基金,公募的产品也只买指数型基金,不买主动型基金。
说真的,从去年年初到现在,市场分化的有多极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新能源产业链涨了一年,全年就没有给过核心资产任何喘息的机会。
教育、医疗、消费、互联网、创新药、证券、保险,这些行业跌超30%的公司比比皆是。
如果真的在最巅峰位置冲进去,那亏30%是正常的,不过根据数据来看,高位冲进去的并不多。
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2021年私募产品有30%是亏钱的,亏30%以上的只有1.5%。
IFind数据显示,公募产品中亏损超过30%的也就15家(14573只产品),亏损排名靠前的产品都是互联网类基金。
市场这两天分化的有点严重,前期涨幅较大的品种轮番下跌,而跌幅比较惨的那些都在上涨。
宁德高位下来已经调20%了,消费基本都反弹10%以上,猪肉里的温氏股份底部上来差不多反弹了70%。
今天连万年不涨的银行股都异动了,保险平安大涨了2%(对于平安来说2个点那已经算是很大的涨幅了),券商应该也快了。
对于新能源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炒的太狠了(昨天刚说过),估值和位置都在高位,需要释放一下。而新能源产业链的业绩其实确定性是最强的,年报业绩肯定大幅超预期,如果这一波能跌的便宜点,也是机会。
核心资产短期的逻辑就是跌的太多了,昨天也说过了消费现在的安全边际较好。但要想真正的反转,后面还是要看业绩预期,应该要等到第一季度报预告出来后,才能下定论了。
一般来说,看行业就要关注商业模式,是不是好生意,赚钱能力够不够强、够不够持续。
其实锂电池之所以能炒的很火,就是因为赚钱的逻辑比较强,而这个赚钱的逻辑又比较长期。
总结下来就是,估值不高+位置不高+业绩预期较好。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