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初,美国证监会SEC公布《外国公司问责法》实施规则。其实该法案早在2020年5月就已经在参议院通过。该法案规定,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如果连续3年无法满足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将禁止其证券在美国交易。目前在全世界范围,无法满足PCAOB检查要求的公司,主要来自于:中国、中国香港、法国和比利时。而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概股,占到了被影响公司样本数量的90%左右。因此从市场影响上来讲,该法案对于中概股股价的冲击最大。
从中概股角度来说,要想满足PCAOB的检查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因在于,根据中国有关保护国家机密和安全的法律,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交易和事件有关的商业账簿和记录必须保存在中国境内。同时,《中国证券法》也规定:境外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直接进行调查取证等活动;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与证券业务活动有关的文件和资料。可以说,中概股夹在中美监管部门的法律规定之间,几乎没有找到交集的可能。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些公司的选项:
第一、硬着头皮在美国上市,这就意味着可能会触犯中国的国安法和证券法,背上卖国求荣的骂名。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滴滴出行。由于握有大量敏感信息,滴滴出行在低调上市美国股市之后,又决定私有化退市。这一来一去,令其股东和投资者蒙受了很大损失。简而言之,中概股的经营主体和市场主要在中国,因此不可能罔顾中国的法律去满足美国证监会的要求。
第二、从美国退市,这就意味着需要找其他证券市场上市的备选方案,比如港交所,A股主板或者科创板。从不同市场的上市要求来看,港交所和科创板对于TMT行业里的中概股吸引力最强,能够允许同股不同权,同时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要求没那么严格。比如2019年11月的阿里巴巴,以及2020年6月的网易和京东,都选择在港交所第二上市。事实上目前市值最大的中概股头部,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拼多多、京东、百度、小米等,均已在港股上市,其实已经留好后路。
目前在美国股市,大约有200多家中概股,总市值接近2万亿美元,约占美股总市值的4%。如果这些公司都被逼退市,迁移到香港或者其他股市,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首先,这200多家中概股公司,会失去一个重要的融资途径。到目前为止,美国股市仍旧是世界上流动性最好,资金量最大的股市,同时美元依然是国际通用性最好的货币。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如果无法在美股吸纳投资资金,哪怕可以在伦敦、香港等交易所多地上市,也很难代替无法在美股上市造成的损失。
其次,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他们想要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的话,就需要去A股或者港股交易。港股本来就是国际开放市场,因此从可购买性来讲,对于投资者的影响不大,更大的影响可能是股票的估值。目前科创板上的股票估值普遍比较高,平均市盈率大约在90倍左右,而同期纳斯达克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大概在37倍左右。创业板估值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供给有限,需求更多。如果有大量的中概股回归创业板的话,很可能会推动创业板估值回归均值。
再次、有一些低质量的中概股,可能会失去上市资格。这主要是由中美两地IPO的底层逻辑差别所决定的。美国IPO实行的是注册制,对发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合规性有较高要求,因此美国上市的公司的运营情况良莠不齐,差别非常大。有一些中概股公司,不符合在国内上市的要求,反而可以在美国轻松上市。这些公司引起了一些针对中概股的做空机构的注意,甚至招来了美国股民的集体诉讼。如果上文提到的中美监管层矛盾无法解决,这些公司需要在美国退市的话,接下来有可能变得无市可上。
有些读者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是,目前还能购买中概股么?在笔者看来,我们需要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中概股从美国退市的大背景是中美监管层之间的摩擦无法调和,是中美资本市场互相脱钩的一个体现。所谓大势所趋,不可逆之。不断前进的历史规律,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假以时日,中概股这个说法很可能会渐渐消失。
其次,对于那些优质的两地上市的中概股头部来说,投资者在港交所购买他们的股票,和在美国资本市场购买没有区别。像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美团等股票,其股价已经充分消化了在美国的退市风险,目前的估值并不高。未来即使真的退市,也已经在市场的意料之中,其股价不太会因为相同的原因再次遭受打击。
最后,从长远来看,中概股回归A股和港股,向国内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个好的股市,需要有大量的优质企业来支撑,向股民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中概股回归,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促进我们继续推动证券交易市场的良性改革,更好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优化公司治理环境,这样才能提高中国股市整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向成为一个有国际话语权的资本市场的目标继续迈进。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