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复利3.5%的增额,4.025%的年金,真的很稀缺吗?
现在铺天盖地的停售宣传,到底是炒作,还是确有其事?
坦白讲,现在买增额和年金,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
这绝非我在信口胡说。
而是从政策变化、利率调整、理财险产品变革等各方面,得出的结论。
这篇文章,我会详细的告诉大家,现在到底在发生什么。
先来看一个图表。
黄线代表保险公司预定利率的变化,蓝线代表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
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到现在,保险行业一共出现过两个历史机遇期。
一个是1996年5月-1999年6月。
这期间,市场上售出了大量终身复利高达8.8%的保单,简直是时代的奇迹,但我爸妈没有珍惜。
另一个就是现在。
银行利率持续下行,而保险的预定利率上限却依然维持在3.5%,这次的机会能不能把握住,就看我们自己了。
1996年5月-1999年6月(第一个历史窗口期)
1996年之前,市场上的存款利率非常夸张,高光时刻甚至达到过10.98%。
因为跟无风险利率挂钩,当时的保险利率,表现自然也不差。
终身的年化利率,普遍在9%左右。
从1996年5月开始,亚洲金融风暴来袭,市场形势开始急速变化。
央行开始了连续8次的降息。
(1993-2004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变动情况,来自《经济评论》2005年第4期)
降息来得非常迅速,短短3年时间,银行一年期的利息,从9%+,逐渐降到了冰点2.25%。
当时的保险行业尚且稚嫩,保监会还没有成立。
面对突如其来的降息,各家保险公司因为没有应对经验,都有点晕晕乎乎的。
不少分公司的高管、业务员们,甚至为此感到兴奋。
毕竟,原来保险产品的收益一直被银行存款压着打,现在一降息,保险的利率比存款更高,不正是做业务的好时机?
于是,在明显的高利率,且终身复利的优势下,人保、平安、国寿等各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纷纷加班加点,大力宣传。
当时产品确实也争气,有多争气呢?
据平安CEO马明哲后来在投资说明会上的回忆,1996年至1999年6月期间平安销售的高利率保单,平均年化复利为6.9%。
我有个同事的妈妈,当时碍于人情,恰好买了一份这样的宝藏产品,名叫“少儿终身幸福平安保险”。
给大家展示下。
保单是1997年4月13日投的,作为被保人的我同事,那时还不到1岁。
年交保费360块钱,连续交15年,她妈妈一次性买了10份。
把这10份的保障责任汇总来看。
从0岁开始交钱,年交保费3600块钱,连续交15年,累计54000元。
到第16年,先领一笔满期生存金,16000元,与此同时,第16年-22年,每年领取6500块的教育金。
第23年,再领一笔30000元的婚嫁金。
这时,已经领回了98000元,跟已交保费54000块相比,已经快翻倍了。
不过,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从她55岁开始,每个月再领4000元,一年就是48000元,活多久,领多久。
不算现金价值,就只看领钱金额,一起算一下IRR。
在她22岁,领完了婚嫁金之后,保单IRR已经达到了4.49%。
从55岁再接着领养老金,就算只领到70岁,IRR也有7.33%。
按照现在的寿命趋势,活到80岁往上不成问题,那么,实际的IRR大概率要超过7.5%。
整体来看,只交了5万多块钱,不仅在22岁前,领的钱快能翻个倍,退休后还能每年领48000块。
保守按80岁的寿命估计,最终她都能领回近134万。
怎么看怎么划算,只有一个遗憾,就是这张保单,为什么不是我妈买的?
得益于产品本身足够给力,再加上各地分公司业务员的大力宣传,当时的销售效果非常好。
几年时间里,各家保险公司都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销售热潮。
这样的狂欢,一直持续到了1999年6月。
1999年6月10日,央行开启了第7次降息,一年期储蓄的利率,直接降到了冰点2.25%。
银行的利息降得迅猛,但寿险的预定利率写在合同里,是要终身保证兑付的。
为了抑制风险,同时减少保险公司的亏损,同一天,刚刚成立半年的保监会,终于吸取教训,直接采取了强硬手段。
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首先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通知规定:
“寿险保单(包括含预定利率因素的长期健康险保单)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
自1999年6月10日接到本通知时起,各公司不得再签发预定利率超过上述规定的寿险保单。
各公司务必将本通知于1999年6月10日内传达到各分支机构。”
直接把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最高8.8%,限制到了2.5%以下。
至此,高预定利率的保险时代,退出了历史舞台。
保险行业的第一个历史机遇期,也终于告一段落。
1999年6月-2013年8月(休整期)
1999年6月过后,储蓄险的利率,一下降到了2.5%。
这个决定影响深远,但同时,它又是当时那个时间节点下,监管为了力挽狂澜,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
因为在第一阶段的疯狂销售潮中,保险公司亏得实在太多了。
保险行业有个专业术语,叫“利差损”。
意思是说,保险公司为了追求业绩,给客户承诺了过高的回报,超过了保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使保险公司出现了巨额亏损,危及到保险公司和市场。
中国保险业迄今为止最严重的利差损,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央行降息后没多久,保险行业的投资回报率骤然下行。
等到几家老牌公司的高管们反应过来时,市场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
保险公司给客户的终身投资回报率高达6%-9%,但他们当时能做到的投资回报,只有3%-4%左右。
造成的损失非常夸张。
据高盛(世界最大投资银行之一)在《中国保险业-成长前景、创造价值的关键在改革》的研究报告中做过的估计。
单是中国人寿、平安和太平洋三大寿险公司,潜在的利差损大概有320亿~760亿元人民币。
当然,据后来这几家保险公司上市之后披露的数据来看,这个估计还是保守了。
2009年11月中旬,平安CEO马明哲在投资者说明会上曾回忆说:
“90年代保险业那场高利率终身保险产品的冒进,让平安迄今为止还背负着高达800亿的利差损。”
(市面上关于这段传闻有多种版本,以上来源于《经济观察报》.2009)
所以,1999年6月之后,既是各大保险公司休养生息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积极自救的时期。
有些保险公司甚至搞了些匪夷所思的骚操作。
比如说,重新联系当初投保过高利率保单的客户,用“送礼”、“产品升级”、“提前返还收益”的话术,试图来降低客户到手的收益。
再比如,联系本公司投保了高收益储蓄险的员工退保,如果不退,那就把这些员工给辞退掉。
但这么做的效果有限,更可行的解决方式是,要么靠国家财政兜底,要么让后来的消费者买单。
所以,这一时期的保单,普遍价格都比较贵。
具体的产品,就不举例子了。
为了把这些贵的产品卖出去,很多产品的保障责任,故意设计得花里胡哨的。
你觉得产品复杂,看不懂?
看不懂就对了,保险公司也得想办法掩盖价格贵的事实。
对消费者来说,这一时期,也是买理财险性价比最低的时期。
不过,这个阶段,并没有长期持续下去。
随着2007年,大家期待已久的大牛市终于来临。
单是这一年年内,央行连续6次加息,一年期定存的利率大幅回升,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率,也重新做到了12.17%。
而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还是只有2.5%,在市场上实在没啥竞争力。
很多保险人又开始呼吁,希望监管再次提升预定利率。
有了上次的惨痛教训,这次的决策,酝酿了非常非常久。
在做了多次尝试后,保监会在2013年8月,才终于发了利率调整的通知。
(截图来自银保监会官网《中国保监会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2013-08-02)
普通型人身险保单的法定评估利率,从原来的2.5%,调整成了3.5%。
如果是养老金或其他年金险,上限可上浮到法定评估利率的115%,也就是4.025%。
这也是目前增额终身寿收益不得超过3.5%,年金险收益不得超过4.025%的政策依据。
2013年至今(第二个历史机遇期)
到2013年时,保险行业已经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
不管是监管、保险公司、还是消费者,都已经是相对成熟的决策者了。
所以,在保险行业利率调整消息刚出来时,市场的反应并不强烈。
一方面,在当时,各家保险公司还偏向保守。
虽然有3.5%的法定评估利率,但可能出于担心风险,也可能各家保险公司不愿意把底牌亮的太早。
那个时期,市场上没有立马出现一批利率紧贴3.5%上限的储蓄险,大部分产品的收益,还是比较低的。
另一方面,当时的银行存款利率,表现还挺不错的。
来看2013年1月份各大银行的存款利率情况。
四大银行的1年期定存利率,都是3.25%,3年期定存,还有4.25%,5年期定存,也有4.75%。
再加上,不管是谁,一提起来存钱的渠道,银行存款的优先级肯定排在保险理财的前面。
既不是大家的储蓄习惯,又没有明显的收益优势,理财险在当时火不起来,简直太正常了。
直到2016年左右,市场情况再度大幅改变。
银行定存的利率一直在走低,到现在,四大行一年期定存的利率,只有1.75%了。
这就意味着,大家能买到的绝对安全的资产,收益率在持续下行。
只有理财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还维持在2013年监管颁布的通知3.5%。
同时,近10年来,市场上又涌现出了数十家新兴的保险公司。
他们没有传统的营销、人力成本,也没有巨额“利差损”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
所以,这些公司为了抢占市场,逐步推出高收益的产品。
并且在竞争压力下,一步一步把市场上产品的收益,推高到无限接近3.5%的预定利率上限。
就以现在在售的弘康金满意足臻享版为例。
假设一个30岁男性去买,趸交10万,10年后退保,实际年化复利就超过了3.4%。
时间越长,IRR会越接近3.5%。
并且,这个利率还是复利,而且是终身保证刚兑的。
如果再折算为单利,趸交10年的利率就是3.983%,趸交20年的利率是4.859%,趸交30年的利率是5.937%。
在当前利率低迷,而且还处于下行趋势的大环境下,这个收益情况,再次显得非常可贵了。
这种巨大的利益优势,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但对监管来说,意味着较大的风险。
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跌,监管也担心市场会再次出现利差损风险。
2019年年底,监管约谈了13家保险公司的总精算师,要求停止销售预定利率为4.025%的年金险,并不再审批新产品。
作为一个见证了4.025%年金险停售潮的保险人,两年前大家疯抢这类产品的情形,我还记忆犹新。
而过去两年,确实没有收益比得过当年那批产品的新年金险了。
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真的没了。
4.025%年金险停售的差不多后,最近一年,增额终身寿由于回本快、增值快、产品灵活,终身3.5%的复利,逐步占领了市场。
增额卖得太火,也是有风险的。
今年10月12号,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按照通知规定,未来有资格在线上销售储蓄险的保险公司,只剩下20家。
与此同时,目前这批在线上销售,紧贴监管预定利率上限的产品,在12月31日前,必须全部下架。
也就是说,大部分朋友能买到高收益理财险的时间,就是这个月。
不夸张的说,当前正是中国保险历史中,第二次难能可贵的机会期。
理财险停售这几个月,我感受到了明显的信息壁垒。
看得懂的人都在疯狂抢,几万、几十万的买,包括我认识的很多投资人、理财博主。
这些人不缺投资渠道,也知晓很多投资信息,但他们依然认为终身3.5%的复利,很有价值。
某款热门产品5000万的额度,三天就卖完了。
但看不懂的人还在围观吃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还有一些朋友,也明白眼下是波机遇,但总担心会不会是炒作,以后会不会有更好的产品。
放心,不会有更好的产品,只会越来越差。
从大环境来看,市场利率下行趋势明显,保险公司投资的收益率势必也会下行。
考虑到市场风险,如果监管再次调整预定利率,只可能是往下调,不可能往上调。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1-2年内,监管很可能会下调产品的预定利率。
即便是短期内,监管不调整预定利率,产品也没有优化空间了。
像已经下架的横琴利久久、弘康金满满、还有目前在售的弘康金满意足臻享版,长期IRR已经无限接近3.5%。
对比这些顶级产品,你会发现投保几十万的保费,三四十年过去后,收益也就相差几十块钱、几百块钱。
因为现在的产品收益已经到极致,没有突破空间了。
等到下一年,全网只有20家大公司能入场,竞争压力大大减小。
到时候别说维持收益,不下跌的太厉害,已经要谢天谢地了。
参考资料:
[1] 欧阳晓红.平安虚惊. 马明哲在保监会吐苦水称利差损800亿. 《经济观察报》.2009
[2] 陈恳.迷失的盛宴 中国保险史1978-2014.2014-8-1
[3] Goldman Sachs.《中国保险业———成长前景、创造价值的关键在改革》
[4] 孙骁骥. 读史:1997亚洲金融风暴实录. 2018
[5] 《中国保监会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2013-08-02)
[6] Goldman Sachs.《中国保险业———成长前景、创造价值的关键在改革》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