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网
牧野网

形势变了,理财该怎么买?

admin 609 0
前些时日,由于本土某著名机构供应链金融非标产品爆雷事件,引发了整个市场有关标准化资产,与非标准化资产的大讨论。
(老南注:所谓非标,目前大家买的信托、私募、互联网金融等,包括部分银行理财的底层,都属于非标资产。而公募基金、债券等,则属于标准化资产。)
有声音称,财富管理的产品线,应该全面转向标准化、净值型的产品。那么,财富管理标准化产品的时代真的来临了吗?


辨别金融资产的三个维度
首先来看何谓标准化资产和非标准化资产。
根据央行日前发布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标准化资产是符合以下条件的资产:
1、等分化,可交易;
2、信息披露充分;
3、集中登记,独立托管;
4、公允定价,流动性机制完善;
5、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
而未在银行间和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资产,统称非标准化资产。
多年在财富管理行业的不断观察,笔者注意到:在投资选择中,只考虑是购买标准化资产,还是非标资产,其实是单一维度的思维。
事实上,为保证买到的金融产品,与投资者理解的类别相一致,至少需要考虑和辨别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底层资产及其资产大类。
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周期波动,甚至政治周期的波动,确实存在时间不同,适合配置的资产大类需要调整的情况。
因此,产品对应的底层资产,及其资产大类是非常需要去认真辨别的。
这也是每年度,各个机构重点研究,以及争相证明自己预见性的领域。
(老南注:也就是区分,你买的理财产品,具体投向什么,如中国股票还是美国股票、房地产信托还是政信信托、国债还是量化对冲等。
然后通过分析,接下来,股市、债市,国内、国外,哪里即将是牛市,哪里即将是熊市,从而针对性的去配置资产。)
第二个维度,产品结构的风险类别。
同一个资产或者融资方,在涉及同一个资产底层的时候,仍然可以设计出,性能完全不同的产品。
比如,同样上市公司股票底层,大股东抵押融资,就是一个债权类(类固定收益)的产品;
如果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的股票,则是一个权益类的投资;
如果是一个认股权证,那就是一个杠杆类衍生品投资。
普通投资者,在这个维度上普遍存在极大的认知障碍,导致最终投资的产品与自己开始的理解大相径庭。
(老南注:很多人只知道买,却从不看自己买的产品的结构。同样的底层资产,不同的产品结构,会让你的收益,从天堂到地狱,不可不查。)
第三个维度,产品的发行机构和产品形式。
这个维度中,我们可以简单的将产品形式,分为标准化产品和非标准化产品。
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不合规;合规普通;合规隐含刚性兑付。
我们看到,标准化产品最大的保障,是合规性和公平性,但并不意味着合规和公平的项目,一定安全或收益有优势。
发行机构的分类来看,不合规的先不说,大多数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尤其对于非标准化产品——合规机构是否带有隐含刚兑(保底)的性能:如果有,则趋之若鹜;没有,则敬而远之。
(老南注:通俗的说,标准化产品,只能避免跑路的风险,但不能保证你一定赚钱。
所以,万一亏钱了,即使是非标准化产品,销售机构能否依旧能保底,是很多人买理财产品重要的考量,否则一哭二闹三上吊。)
从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来看,市场有关标准化资产与非标资产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于第三个维度的高关注。
而随着越来越强化的刚兑(保底)禁止的政策和市场预期,这个维度中,机构的重要性其实是在下降的。
而产品发行形式来看,采用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形式,投资者最大需要辨别的,是合规性和公平性。
这里,需要投资者重点去获取,发行机构的解释和验证。
如果合规性和公平性得以验证,以上三个维度中,笔者认为投资者真正花时间去关心的,反而是前两个维度。
(老南注:现如今,大家买理财,要逐渐忽略机构保底,毕竟各种政策禁止保底。更应该关注自己到底买的是什么,产品结构如何,以及如何配置。)


为何标准化产品未成为家庭理财的主流?
如果我们真正客观的,看待现在的高净值家庭的理财习惯与选择,房产和非标准化(债权类)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信托、其他资管产品等)仍然居于主流。
而标准化产品的主要投资人,仍然为机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笔者认为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率。
我们通常会看到很多报告和研究,海外大型的经济体中,家庭资产配置,主要都是标准化产品(以股票和债券配置为主)。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出几个前提:
首先,我们所对标的市场,都是海外成熟市场,而非新兴市场;
其次,我们所对标的市场,都是经济低增长低通胀阶段的市场;
第三,我们所对标的市场,都是监管执行非常严格,监管环境相对稳定的市场。
这几条的共同指向只有一个——较低的市场波动率。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稳定偏低的市场波动率,而让投资者大幅度配置标准化产品,会带来什么结果?家庭资产整体的负面波动,大概率在很短的时间,超过家庭可接受的范围。
(老南注:至2016年底,内地偏股基金,平均年化收益16.52%,但几乎99%基民收益,远低于此。
原因就是A股波动太大,动不动让你亏个30%、40%的,导致很多人受不了如此大的波动,拿不住产品。)


金融产品选择要抓住实质
笔者建议在经济模式转型的时期,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与金融产品选择上,更应该抓住本质。
如果投资意向是固定收益的产品,那就具体落实到:
购买什么行业,及其什么行业地位的企业,可以可持续地,获得比融资成本更高的收益,从而可以良性的支付后续的本息。产品的结构设置能够封闭风险,并且使违约方承担较高的成本。
(老南注:普通投资者,买固定收益产品前,能按上述逻辑去分析,就很好了)
如果希望购买的是权益类的产品,那就确认:
投资的标的是否是未来有希望获得稳定收益,或者获得可预见的成长,又或者是能获得市场差价的标的。同时确认投资的结构,对于项目投资的一一对应。
(老南注:普通投资者,买权益类产品前,能按上述逻辑去分析,就很好了)
如果一定要关注,什么时候可以大比例配置标准化产品,笔者认为实质只有一个,就是需要市场的波动率有明显的下降。
而这个下降,除了市场因素外,笔者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监管环境。
当市场环境更加市场化,监管政策对违规的执行趋于严格和稳定的时候,市场的波动率才有望大幅度下降。
这个局面也是所有专业理性的市场参与者都愿意看到的。
(老南注:市场的波动率下降,是国内财富管理行业,走向成熟的关键。但前提是,需要监管,把各路害人精,罚的不敢再出来祸害。
但对于国内普通投资者而言,购买理财的核心还是,穿透底层资产,指导自己到底买的是什么,了解产品的逻辑,并的确内心认这个逻辑能获利。
而不是相信那些不符合逻辑的承诺和神话)

发表评论(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