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这次股市暴跌可谓是“危机”,即是危又是机,同时也让自己在QDII领域又多点了解和认知。这个中资美元债其实也是这次才进入了解的视线,本着不懂不做的原则,在加仓之前自己也看了不少的资料进行扫盲。这次的部分内容来自各大券商研报等观点。
3月以来,全球疫情的快速扩散,叠加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资产大幅下跌,继而金融市场流动性层面的压力陡然剧增。在这个背景下,美元债市场怎么一个惨字了得,中资美元债作为内地企业在境外市场发行的美元计价债券也受到显著影响,其到期收益率显著提高。
可能对股市3月的暴跌情况印象比较深刻,不管是炒股的还是买基金的,哪怕是从来不理财的,也没少见过3月份关于股市的段子,但实际上债券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3月24日,Markit iBoxx中资美元债指数、中资美元债-投资级指数和中资美元债-投机级指数分别收于224.64、205.97和278.15点,3月以来跌幅分别为
6.24%、3.69%和11.91%
。
了解过债券逻辑的小伙伴就比较清楚,债券价格越低,其到底收益率就越高。可以通过重新回顾下:基金小讲|债券基金是怎么赚钱和亏钱的?
由于债券到期兑付金额固定,中资美元债当前价格大幅下跌意味着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提高。
同样是兴业证券研究报告数据,今年3月以来,中资美元债指数收益率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3月24日,Markit iBoxx中资美元债指数、中资美元债-投资级指数和中资美元债-投机级指数到期收益率分别为
5.54%、3.44%和15.19%
,相对2020年2月底分别提升1.73%、0.97%和6.49%。
这种大幅下跌,似乎是背着这些中资企业全部破产的预期去的,投机级的中资美元债平均收益率都已经超过15%,更有恒大、碧桂园等房企发行的离岸债券价格更是跌到过历史新低。这种跌法跟破产导致的效果相当,当如果破产的预期被证伪,那这些债券价格回到正常区间其实就是时间问题,所以很多人从这当中看到了“黄金坑”的机会。
所谓“中资美元债”,就是境内企业和公司(包括城投平台)及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分支机构在境外举借的、以美元计价、按约定还本付息的债券。
这些债券是在境外市场发行的、主要是以美元计价的,类属于美元资产。目前主要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区交易,其中房地产美元债、城投美元债和金融美元债是三大主流品种,相对集中在港交所交易。
由于中资美元债是在境外市场发行,主要以美元计价,但发行主体又是境内企业或者相关企业,因此会受到境内与境外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
2018年末,中资美元债存量接近7600亿美元,占全球美元债比重约4.67%,相当于境内信用债市场的1/5;2018年发行规模接近1700亿美元,相当于境内信用债的16%,已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品种。
可以看下平安证券研报对中资美元债和境内人民币的比较:
中资美元债目前主要有四类发行主体,房地产美元债、城投美元债、银行美元债和产业美元债,产业美元债又分为海外上市公司及大型国企、央企等等。
房地产美元债票息高,城投美元债资质较好;银行债票息低,其他产业债规模小而分化,主要投资机会集中房地产和城投两大板块。
1)房地产美元债,高票息:
房企在境外融资大部分还是用于国内业务项目开发。截至2018年底,累计发行约2095亿美元,其中2018年短期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房地产美元债的发行利率高于中资美元债的平均发行利率;有评级的债券中,高收益级占比偏高。
2)城投美元债,资质好:
以市级以上级别城投平台为主,目前一些市属开发区、县级投融资平台也开始发债,平台级别有所下沉。截至2018年底,累计发行约553亿美元,3-5年逐渐成为主流发行期限,整体资质较优,有评级的债券以投资级为主。
3)银行美元债,低票息:
全国性商业银行用于海外业务扩张,其他中小银行则主要用于补充资本金,所发行美元债均为 AT1债券。截至2018年底,累计发行约1573亿美元,资质普遍较好,2017年以来期限以3-5年期为主。
4)产业美元债,少而分化:
两大类常见,一类为海外上市公司,主要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另一类是能源、煤矿、工业设备等企业,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央企,出于改善融资结构、树立品牌形象以及海外业务等需求发行美元债。
对于债券来说,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评级,在上面的中资美元债和人民币债券的对比图中,其中有一项就是关于信息披露对应的评级,中资美元债的评级缺失缺失较多。
这次得从评级机制说起,根据偿债能力的强弱,评级公司会对债券进行评级,一本会按照信用风险等级可以将债券分为两类:高收益级和投资级。
以标普评级为例,BBB-以上级别(包括BBB-)的称为“投资级债券”,这些评级的债券信誉高,违约风险小;BBB-以下的债券称为“投机级债券”(也叫作高收益债券),这些债券的风险相对较大,企业更有可能跑路,还不上投资者的钱。
在评级时,中资美元债和境内债券的评级采用两套体系,中资美元债一般用标普、惠誉、穆迪评级。对于房地产美元债,海外评级给出的评级一般都是投机级,但同样的公司在国内给的基本都是投资级。
比如恒大等房地产,海外给的是投机级,但在国内的评级都比较高。这也是因为老外对中国的企业了解不够,在评级的时候相对保守,导致一些基本面不错的中资企业国际评级均较低,但这并不代表发债主体确实不行。国内和国外采取两套信用评级体系,就会存在目前这种大家看到被错杀而形成的黄金坑。
还有部分中资美元债存在评级缺失现象,是因为投资人为境内资金方对发债主体比较熟悉、评级流程影响发债进度、发行人不愿意获得较低的境外评级等。
市场中大约70%-80%的债券没有境外主体评级,这就需要境内投资主体有信用定价能力。
既然有这种看似不公平的评级存在,怎么这些中资企业还选择去海外市场发债。大概的原因有:部分中资行业在国内融资比较难,为了应对内部资金需求,只能去海外发债;有些中资企业需要“走出去”策略进行海外布局;有些公司则是需要有海外发债记录让全球投资者更好的认识;还有些则是看重美元的升值空间等等。
但无论如何,全球投资者对中资企业的认知还是比较有限,信息不对称,导致中资企业在境外融资面临定价过高的问题,或者给出较低的境外评级,这也成为这次暴跌的导火索之一。
这次出现大幅下跌现象,前期是因为疫情下的风险偏好下降,后面则是演变成美元流动性危机。
市场上的主要观点有:
1、在大跌的情况下,恐慌的投资者把风险资产都给卖出,手里拿着现金总比被各种熔断好,于是流动性冲击造成外围市场大跌、投资者迅速抛出各种资产,导致市场继续更大幅度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2、在资金下跌过程中,之前加了杠杆的投资者面临需要平仓补仓的问题,“短借长用”的固收投资策略需要平头寸,这些投资者都只好抛售各种资产;
3、美元基金被赎回,引发不计成本的中资美元债被抛售。基金为了应对投资者的各种赎回,也只能抛售各类资产用来应对投资者赎回的现金仓位。
以上种种情况就迅速陷入“
风险资产剧烈调整——基金赎回压力大——各类资产被抛售以补充流动性——投资者继续挤兑赎回导致杠杆踩踏——市场更进一步加剧调整
”的链条中。
在具体操作中,就是抛售流动性好的股票,评级信用不高的信用债等。像中资地产美元债因为流动性好、收益高、业务相对清晰,一直以来是外资加资金青睐的品种,流动性缺失的情况下,反而成为率先被基金砸盘的品种,尤其是剩余期限较短的地产债因为流动性好,反而抛售的更厉害。很多基本面不错的中资美元债就这样被砸出所谓的黄金坑。
正如开篇提到的危机,有人看到的是暴跌,有人看到的是黄金坑,这也是黄金坑说法的缘由,挑选了一只基金让大家感受下走势,哪怕最近稍微有些抬头,离跌下来的新高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